02FEB 2025
閒:喧囂的孤獨
「閒」由「門」與「月」兩個象形字組成會意字,衍伸出月光透過門縫的意境。在林之助西元1939年的膠彩作品中,有著取為〈小閒〉之名的畫作。這個「閒」字,是我逛完「喧囂的孤獨:臺灣膠彩百年尋道」過程中最深的感觸。
春節進入尾聲,特意提早搭乘早班的高鐵回台北,就是為了趕在展期最後一日前往北美館欣賞「喧囂的孤獨:台灣膠彩百年尋道」特展。稍早天氣陰濕,拿不定中午後會下場大雨,所幸套舒服棉T、踩球鞋、拎把傘獨自看展去。展覽透過藝術家們不同的年代與文化背景,展現台灣膠彩畫的百年光譜,所謂的「灣製畫」呈現台灣特有的地理人文與觀察、深刻描繪鄉土中的風情萬種。
或許是因為早上,展間的人群流動順暢,才步入展間不到十分鐘,變很慶幸自己是獨自前來,才能不疾不徐地緩緩欣賞眼前的每幅作品。展覽中有許多細節能吸引我的好奇,好奇心使人提問,提問能幫助自己思考,看藝術展我不必細想鑽研正確答案,我只想、也只需好好感受就好。
許多細節相當有意思,例如觀察每幅作品不同的裝裱技巧、畫家落款的方式、作品中的筆觸、風格、韻味等;觀察其他觀展者也很有趣,有些人的私著很有特色、有些人拍照會針對特別的視角與構圖攝影、有些人會跟同伴分享作品的歷史與文化背景,甚至是專業的技法與繪畫知識交流,而我就像誤闖聽了專業導覽般,有著小小確幸。
很喜歡30、40年代的作品,例如陳進、郭雪湖、林之助等人的創作,畫風裡有一種獨特的秀氣感,薄塗疊染中讓畫布彷彿產生了光澤如絲綢、綢緞柔軟的類似感受。陳進作品中的仕女畫像或是林之助的作品可以發現其中的人物服飾、物件以及當時某種生活樣態的精緻細節。哇!好美!經過一幅幅作品的洗禮過程種是會有那樣的讚嘆。
許多幅作品裡的關於花卉、山景、葉片等表現技法不管是枝葉的漸層色彩、優美的線條垂墜度,細看都令人屏氣凝神。膠彩畫因需配合膠料乾燥,所以為膠彩畫添增因等待而關聯著的時間特質,我突然覺得,我好像可以體會畫家當時下筆的心情,那是否是一份閑靜之下才能生出的耐心,那份優雅的情致是繪畫中慢慢長出來的,長成了今日我所看到的百年作品、茁壯了繪畫裡的那幕意境?
展覽的空間中跟著作品們的氛圍流動,思緒激動同時不斷與自己對話,離開展間回頭看了出口一眼,好滿足!下樓梯後看見長長人龍從售票處排到北美館大門入口,然後我悠悠的晃進了禮品部。
Photography / Scarlett Choo